那些年贴在门窗上的年画
作者:Eric 发布时间:2024-11-13 栏目: 理财课堂 0浏览
传统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表达出中国百姓祈福迎祥、驱灾避害的精神诉求和美好愿望,在千百年华夏文明中传承至今,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门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如今,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民俗社会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花开富贵》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花开富贵》画面正中花瓶中插有绽放的牡丹,两边衬以石榴、寿桃等。花瓶周围则是文人书房常见的物品,如书籍、围棋、画卷、如意、笔筒等物,寓意祈福迎祥。
四川夹江的年画《鱼跃龙门》
传说中黄河鲤鱼跃过龙门就会化作龙。传统题材的“鱼跃龙门”大都表现的是鲤鱼在龙门前纵身一跃的情景。唯有四川夹江年画里的鲤鱼已跃过龙门,即将羽化成龙。以此比喻逆流而上、奋发图强。
天津杨柳青的年画《五子夺莲》
图中五个丰腴可爱的儿童,在为夺得莲蓬而戏耍。“五”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意含“多数”之意。“五子夺莲”,是对“五子登科、五福临门”与“连生贵子、连中三元”的高度浓缩,誉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作。
福建漳州的年画《郁垒神荼》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其雕版分为阳版和阴版两种,其中印制人物背景色(红)的阴版刻法为中国独有。郁垒(yù lǜ)、神荼(shēn shū)两位门神的年画多贴于宅院大门,旨在护家卫宅,趋吉避凶。
年画的传承
“数百年历史的年画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高龄的年画老艺人,在我拜访后不久就过世了。”收藏年画近20年的李炼,跑遍东西南北,寻访年画原产地及传承人,他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而这紧迫感正是来自如今年画传承面临的困境。
对新收藏的年画爱不释手
李炼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重庆市文物保护公益志愿者服务总队副总干事。截至目前,他已先后收集了来自中国传统年画原乡、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近两千件(套)年画原作。艺术风格、制作工艺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说到年画的收藏过程,李炼说,比起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轻松买到的海量年画,他更喜欢到年画的原乡去收集。“这样既能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不同年画产地的文化背景;还能拜访年画传承人,与之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正是如此,他看到了年画艺人的坚守,以及未来自己要走的路。
2018年5月2日,李炼在苏州桃花坞年画社拜访82岁高龄的 国家级传承人房志达。老人于当年12月6日去世
随着对传统年画了解的深入,李炼近年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年画的魅力和内涵。他认为,年画作为古老的传统艺术,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不但需要展示,更需要解读——题材、人物、情节、寓意……仿佛一串串需要破译的密码,读不懂,走马观花;读懂了,恍然大悟,收获满满。“现在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不是不喜欢年画,而是不了解其中的信息。了解了,明白了,都会喜欢。”
和文物保护志愿者一起送年画进社区
从2016年开始,李炼在政府、相关机构、平台的帮助下,已经举办了多场个人年画收藏展和主题分享活动。仅仅是今年元旦春节期间,他就分别在磁器口古镇和曾家岩书院同时举办了两个专题年画展,并把《年画里的中国故事》主题公益讲座开进了书店、图书馆。
李炼在自己的私人公益年画馆向观众介绍展品
“但这些活动都是短期的,规模也很有限。”他希望有一个长期、固定的场地,系统、全面、持续地展出传统年画。
重庆首家私人公益年画艺术馆
2019年3月10日,李炼自办的重庆首家私人公益年画馆——“水滴书屋年画艺术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在李炼的计划中,将按传统年画的不同产地、题材、风格及相关的姊妹艺术进行系列展示。“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观看展览,认识、了解年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其传承下去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文/图 | 王治宽